《岭南印记》南海古驿道(下):往昔带活一座城 如今归尘待唤醒
点击上面“蓝字” 关注“c2000_cn”
[来源网络]
《岭南印记》
南海古驿道(下):
往昔带活一座城 如今归尘待唤醒
(南海电视)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&vid=e092920dg59
上期《岭南印记》,我们重走了南海古驿道西线的官窑段,回望明清粤商兴旺的岁月。今天我们去到的南海古驿道南线,沿途也曾经出现过繁华的圩市,不仅这样,分布在不同地段的古驿道还因地域特点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,对南海的经济、文化、社会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盐步大涌一河两岸经过一轮景观提升之后,重现岭南水乡风貌。这里仍然保留着一件旧物。当船慢慢驶近埠头,可以发现有一块刻着“三河古道”的石板镶嵌其中。
戴叔介绍,这块石原本是一座牌坊上的牌匾,而牌坊当时就矗立在如今盐步新桥上桥的位置。
说到省佛通衢,它是以前广州至佛山的第一条陆路,没有兴筑之前,省佛交通多靠水路。明朝资本主义萌芽,商贸繁盛,加上明末水盗频仍,官员李待问便倡议开辟省佛之间的陆路交通。
史料记载,“河西两岸几易主,行船易货行烟浒”,印证了历史上的烟浒桥承载着往来广佛的繁忙交通,也带动着“三河”的商贸活动。通过烟浒桥,进入河西,再依次经过霍边、陆边、新桂等村庄,继续向西走来到溪头村,这里又有一座古朴的“一眼桥”。
《南海县志》记载,清朝时南海古驿道南线经过盐步、叠滘、禅城区,再到西樵、九江,设邝村(大沥奇槎)、石牌、大坑(西樵山根)、小洞(属九江)、沙坑(九江下西)等铺,过了西江,下一个铺就是新会县坡亭铺(今鹤山)。实际上,省佛通衢属于南海古驿道南线的其中一段。
不过,在南线尾段的西樵和九江,仍然可以目睹古驿道的一些原貌。走进西樵大同社区柏山村岗头市,一条长约100米、宽2米的石板路静静地“躺卧”在不起眼的古老村屋中间。
80岁老村民傅剑锋说,这里的石板,有的长一丈、宽一尺,非常讲究。跟南海古驿道西线的官窑十里长街一样,这里曾经也是个热闹兴旺的圩市,熙熙攘攘的景象一直持续到解放前。
虽然繁华喧嚣的光景早已不再,但古道沿途仍然可以找寻到一些年代久远的石井、石碑等历史文物,也完整地保存了不少青砖古屋,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产。这段古驿道曾是西樵通往九江的必经之路,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被其他新修道路取代。来到九江沙咀社区仁厚里,放眼望去,一边是鱼塘,一边是河涌,中间狭长的堤围就是曾经的古驿道,原本这里也是三板石路,但堤围几经崩塌,只剩下现在这么窄。
但从沙咀到探花桥,再到下西社区太平村这一段古驿道,已经看不到古驿道麻石路的踪迹了。村民说,小时候经常在这段路上玩耍,10多年前有些路段的石板路还很完好,后来随着村里经济发展,村民又有了汽车,为了出行方便,才被改成水泥路。
历经岁月,古驿道见证着南海的经济社会发展,又依然承载着厚重的乡村记忆。南海区地方志办这次实地走访了17个村居近30个自然村落,真正让文献中记载的古驿道在现实中对上了号。古驿道路线图已被复原,而古驿道遗存和沿线历史文化资源存量也被发现。
魏建科说,查明古驿道线路的走向和周边遗存是第一步,更重要的是对现存古驿道进行活化,“唤醒”沿线历史文化资源,以道兴村。
他提到,西樵柏山村那一段古驿道保存得相对完整,附近村落自古至今也走出了不少名人,有清朝广东最高官、一代军机大臣戴鸿慈、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《武昌起义》的雕塑家傅天仇、还有岭南画派著名画家傅日东等,文化底蕴深厚,具备很强的活化潜力。
记者:陆映而
编辑:冯晓玲
责编:张晨阳
监制:何激波
[c2000_cn]欢迎赐稿 商务合作